681、丁丑春日登中卫城①
(清)黄恩锡
浮沙高拥隐边墙②,渺渺烟云接大荒③。
山引贺兰峰积翠, 河通星宿水流黄④。
羽书绝塞驰飞檄⑤,烽火何时靖虏疆。
万亩即今生计重, 省农还与课耕桑⑥。
【作者介绍】
黄恩锡,字素庵,云南永北府(今永胜县)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授甘肃碾伯县(今青海省乐都县)知县。二十一年(1756年)任宁夏府中卫县知县。后升礼部主事,充乙酉科乡试同考官。在中卫任职期间,他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造福一方,政绩卓著,深得邑人拥戴。黄恩锡还擅诗文,《中卫县志》收录了他十八篇诗作。他还编修了中卫第一部县志,保存了大量的有价值的资料。
【注释】
①这首七言律诗选自《(乾隆)中卫县志》,《(乾隆)宁夏府志》《(道光)续修中卫县志》亦收录此诗。这是作者于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年,1757年)春登中卫城所作。中卫,即今宁夏中卫市,位于宁夏西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中卫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是塞上重镇。秦汉时为北地郡地,隋唐属灵州河西地,先后隶丰安县、鸣沙县。宋入西夏,始于此地设应理寨。元置应理州,属宁夏路。明初州废,居民内徙。永乐元年(1403年)以庆王府右护卫改置宁夏中卫指挥使司,属陕西都指挥使司,中卫之名由此始。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中卫县,属甘肃省宁夏府。中卫城,为应理旧治。元以前创建无考。明正统二年(1437年)都指挥仇廉奏增为五里八分。天顺四年(1461年),参将朱荣复请增修,城高三丈五尺,护城河深一丈,阔七丈八尺。城门二:东曰“振威”,西曰“镇远”。嘉靖二年(1523年),参将周尚文始开南门一,为“永安门”。门皆有楼。万历二年(1574年),参将张梦登奏请砖甃,“遂为西路坚城,完固甲于诸塞”。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乾隆三年(1739年),地大震,楼垣尽倾。后奏请重建中卫县城,其城仍古城旧址,东西长,南北促,若舟形。黄恩锡登临的中卫城应是地震后重建的中卫城。
②浮沙:此指腾格里沙漠。边墙:长城。
③大荒:《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是谓大荒之野。”后来泛指辽阔的原野或边缘的地方。
④星宿:指星宿海,黄河发源地,在青海省鄂陵湖以西,为黄河源散流地面而形成的浅湖群,罗列如星,故名。
⑤羽书: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飞檄(xí):紧急檄文。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⑥省(xǐng)农:察看、检查农事。课耕桑:督促并教民耕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