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贺兰九歌(1)
(明)潘元凯
西有山兮郁巑岏(2), 虏呼驳色曰贺兰(3)。
壁立万仞罗岩峦, 形势蜿蜒如龙蟠。
高低远近雪漫漫, 六月峰头犹苦寒。
呜呼一歌兮歌未阑(4),征人早已泪阑干(5)!
黄河西来几千里, 浊浪如山日夕起。
昼夜不舍向东流, 滚滚滔滔不暂止。
吁哉一水隔中原, 戍客思乡愁欲死(6)。
呜呼二歌兮歌声悲, 未知何日是归期?
汉唐渠水流潏潏(7), 冬则涸兮夏则溢。
不知何代兴屯田(8), 千载人劳至今日。
独怜贫户无牛耕, 纳税输官卖家室(9)。
呜呼三歌兮歌声哀, 轮台之诏几时来(10)?
黑山嵯峨列烽火(11),往来官军日巡逻。
胡寇出没本无常, 守卒朝昏不敢惰。
山头遥望白云飞, 慈亲舍在江之左(12)。
呜呼四歌兮歌悠悠, 孝子思亲何日休?
十月严冬雪花堕, 空中片片如掌大。
衣单不耐朔风吹, 三十年来浑碎破。
得钱市酒饮数觥(13),酒酣激烈歌楚些(14)。
呜呼五歌兮歌孔多(15),穷通由命奈尔何(16)!
黄沙碛里本无春, 此语看来却是真。
要知何日岁华新, 但看斗柄回指寅(17)。
桃红李白见无因(18),极目衰草剩荆蓁(19)。
呜呼六歌兮歌酸辛, 边人征戍难具陈。
塞下由来非乐土(20),况复城中多斥卤(21)。
四卫居人二万户(22),衣铁操戈御骄虏。
一夜军书传檄羽(23),平明出战闻钲鼓(24)。
呜呼七歌兮歌转苦(25),南望乡关泪如雨。
季冬岁事已阑珊(26),回首家乡涕泛澜。
音书无由报平安, 思亲痛切摧心肝。
籍居营伍身属官, 敢辞从军行役难。
呜呼八歌兮歌欲残, 仰天南望还长叹。
八月风高天气凉, 寒衣不见来家乡。
行行征雁向南翔, 书成无由寄北堂(27)。
凭高矫首云茫茫, 关河阻隔遥且长。
呜呼九歌兮歌已阙(28),倦客思归欲愁绝(29)!
【作者介绍】
潘元凯,字俊民,明代嘉禾(按:古浙江嘉兴、江西南丰、福建建阳都曾别称嘉禾,不知潘籍孰是)人。洪武初曾任知县,后谪戍宁夏。长于吟作。
【注释】
(1)这组《贺兰九歌》选自《(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亦收录此组诗。纵观宁夏方志记载的江南流寓文人中,潘元凯大概是最穷愁潦倒的一位。他写《贺兰九歌》时,已经谪戍宁夏三十多年了,而且是“籍居营伍”,“从军行役”,其处境可想而知。他将自己积郁于胸的悲愤之情发而为诗,自然是感人至深的。
(2)西有山兮:此指贺兰山,因在宁夏镇城西,故云。巑岏(cuányuán):山高锐峻大貌。
(3)虏呼驳色曰贺兰:唐《元和郡县图志》曰:“山(指贺兰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宋程大昌《北边备对》又云:“山之草树远望青碧如骏马,北人谓之骏者曰贺兰,故名。”
(4)呜呼:叹词。此表示悲伤。阑:尽。
(5)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泪阑干:泪水纵横。阑干,纵横散乱貌。
(6)戍客:离开家乡守边的人。
(7)汉唐渠水:指宁夏平原的汉延渠和唐徕渠。潏潏(yùyù):水涌出貌。
(8)不知何代兴屯田:自秦汉以来,政府利用军队或农民、商人垦种土地,征取收成以为军饷,称屯田。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别。宁夏移民屯田始于秦朝。
(9)输官:(税赋)交送到官府。
(10)轮台之诏:轮台,古地名,即今新疆轮台县东南;诏,皇帝的命令。轮台之诏,典出西汉武帝晚年颁发的《轮台罪己诏》。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正式颁布的被誉为“仁圣之所悔”的诏书。诏书中深陈既往之悔,否定了部分臣子主张将战争继续升级的计划,表示当今政事,最要紧的应当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决意把行政重心转移到安定生产方面来。这是汉武帝晚年为了挽回当时的危局所采取的措施之一。
(11)黑山:此指在今陕西榆林境内的黑山,因黑水流经其下,故名。《榆林府志》载:明陕西巡抚余子俊在榆林城西十里的黑山筑台堡,防止北人内侵,在台堡下植柳上万株。嵯峨(cuóé):形容山势高峻。
(12)慈亲:慈爱的父母。江之左: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即今江苏省一带。
(13)觥(gōng):古代酒器。
(14)楚些:《楚辞·招魂》是沿用楚国民间流行的招魂词的形式而写成,句尾皆有“些”(suò)字,为楚人习用的语气词。后因以“楚些”指招魂歌,亦泛指楚地的乐调或楚辞。
(15)歌孔多:歌很多。孔,甚,很。《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16)穷通:贫困与显达。《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
(17)斗柄回指寅:斗柄,亦称“斗杓”。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至第七星,即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第一至第四星象斗,第五至第七星象柄。四季中入夜时,斗柄有不同指向,《鹖冠子·环流》云:“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寅,十二地支之一。斗柄回指寅,就是从春开始,经过了夏、秋、冬四季即一年,又回到了春天。那么斗柄也从东方开始,经南、西、北转了一圈,回到了东方即寅位。斗柄回指寅,大地回春。
(18)无因:犹无由。无所因依。《楚辞·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
(19)荆蓁(jīngzhēn):丛生的多刺植物。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
(20)塞下:边塞附近。亦泛指北方边境地区。
(21)斥卤:盐碱地
(22)四卫居人二万户:明初,宁夏不设府、州、县,而是建立了一套严密的“镇卫制度”,即总镇——卫——所——屯堡——烽堠体系。大致以5600人为一卫。当时宁夏总镇下辖五个卫(诗中写的是四个卫),即镇城宁夏卫、宁夏前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宁夏中屯卫(号为宁夏内五卫),约2万多人。
(23)檄(xí)羽:即羽檄。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
(24)平明:天刚亮的时候。钲(zhēng)鼓:钲和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并称以言兵事。
(25)歌转苦:《(嘉靖)宁夏新志》作“歌传苦”。
(26)季冬:冬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十二月。岁事:指一年中应办的事。阑珊:衰落,将尽。
(27)北堂:古代居室在房的北边的叫北堂,为妇女盥洗的地方。《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背,北堂也。”后因以北堂为母亲的代称。
(28)阙:通“缺”,残缺;不完善。
(29)倦客:客游他乡而对旅居生活感到厌倦的人。从诗句“衣单不耐朔风吹,三十年来浑碎破”看,作者谪戍宁夏三十多年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