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8、出 塞 曲(八首)(1)
(明)王用宾
煌煌烽火照边疆, 虏骑如云寇朔方(2)。
闻说将军调战马, 明朝生缚左贤王(3)。
降虏新回西海头(4), 自言曾予吉囊谋(5)。
先从榆塞夷沟垒(6), 直捣萧关掠马牛(7)。
河套从来是汉畿(8), 受降城址尚依稀(9)。
秋高丰草连云合, 遂使长驱胡马肥。
贺兰山下羽书飞(10),广武营中战马肥(11)。
壮士争夸神臂弩, 打围先射白狼归(12)。
鼓吹喧阗战士欢(13),旌旗摇曳塞云寒。
胡儿莫肆侵凌志, 今日军中有范韩(14)。
青草湖边春月明(15),黄榆塞口暮云平(16)。
健儿跃马横金戟, 直破天骄第一营(17)。
横城北枕大河隈(18),雉堞烽台处处开(19)。
十载塞人耕牧便, 杨公真是济时才(20)。
四海讴歌奉至尊(21),三边将士苦难论(22)。
连年已竭防胡力, 今日须推挟纩恩(23)。
【作者介绍】
王用宾,字谕德,宁夏镇(今银川市)人。景泰癸酉(1453年)科举人。累官河南府同知。
【注释】
(1)这组七言绝句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乾隆)宁夏府志》《(乾隆)银川小志》分别收录其中若干首。
(2)朔方:泛指北方。此指宁夏一带。《诗·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宋朱熹《集传》:“今灵夏等州之地。”
(3)明朝(zhāo):明天。左贤王:匈奴贵族封号有左、右贤王。
(4)西海头:青海东境青海湖一带。青海湖,古名鲜水、西海,又名卑禾羌海。蒙语称库库诺尔,意谓青色的海。北魏时始名青海。
(5)吉囊:当时多次骚扰宁夏的蒙古鞑靼首领。
(6)榆塞:《汉书·韩安国传》:“累石为城,树榆为塞。”《注》引如淳:“塞上种榆也。”此本指榆林塞,后也用为泛称边关、边塞。夷沟垒:弄平战壕与堡垒。
(7)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
(8)河套:指今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南、黄河沿岸的地区,统称河套。因黄河由此流成一个大弯曲,故名。汉畿(jī):此指华夏土地。畿,古代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9)受降城址尚依稀:受降城的遗址还依稀可辨。受降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朔方军总管张仁愿为抵御突厥的侵掠修筑三受降城。据《元和郡县志》四谓东受降城在榆林县东北八里(今内蒙古托克托南),中受降城在五原(今包头市西北),西受降城在丰州西北八十里(今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
(10)羽书: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
(11)广武营:明正统九年(1444年)所筑军营,在今青铜峡市广武乡一带,原址广武营古城在今青铜峡水库淹没区。广武倚山傍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明代,是西北边防宁夏西路要冲。
(12)白狼:汉西南夷部族名。此借指蒙古鞑靼、瓦剌等贵族统治者。
(13)鼓吹: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即“鼓吹乐”,亦即《乐府诗集》中之鼓吹曲。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源于我国古代民族北狄。汉初边军用之,以壮声威,后渐用于朝廷。喧阗(tián):声音大而杂。
(14)范韩:宋名臣范仲淹和韩琦的并称。一般称“韩范”。《宋史·韩琦传》:“ 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故天下称为‘韩范’。”范仲淹、韩琦都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事,共同防御西夏。此借指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杨守礼。
(15)春月明:《(万历)朔方新志》《(乾隆)宁夏府志》《(乾隆)银川小志》作“春水明”。
(16)黄榆塞口:犹黄榆塞门。黄榆,亦称“春榆”、“山榆”。落叶乔木。因黄榆多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边境,因以借指边塞。唐代于濆《戍客南归》诗:“北别黄榆塞,南归白云乡。”《(万历)朔方新志》《(乾隆)宁夏府志》《(乾隆)银川小志》作“黄云”,似误。暮云平,《(乾隆)银川小志》作“暮云横”。
(17)天骄:天之骄子。汉代人称北方匈奴为“天之骄子”,简称天骄。《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后以泛称北方强盛的边地民族。此指蒙古鞑靼、瓦剌部族。
(18)横城:在今宁夏灵武市临河镇横城村,在黄河东岸。明正德二年(1570年)修筑横城堡,为明长城“河东墙”和“深沟高垒”的西端起点处。大河隈(wēi):黄河弯曲的地方。
(19)雉堞(zhìdié):城墙长三丈广一丈为雉;堞,女墙,即城上端凸凹叠起之墙。泛指城墙。烽台:即烽火台。古代边防举火报警的建筑。
(20)杨公:指右都御史杨守礼,嘉靖十八年(1539年)任宁夏巡抚,次年任陕西三边总督。济时才:匡时救世的人才。
(21)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古多指皇位,因用为皇帝的代称。
(22)三边:明代防边,分为九区,称为九边,各设重兵镇守。其中延绥(今榆林)、宁夏(今银川)、甘肃(今张掖),俗称“三边”。也泛指边地。
(23)挟纩(kuàng):披着绵衣。以喻因受抚慰而感到温暖。纩,絮衣服的新丝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