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泾水真源(五首)⑴
(清)胡纪谟
其一
无数泉飞大小珠, 老龙潭底贮冰壶⑵。
汪洋千里无尘滓, 不至高陵不受污。
其二
藏书獭祭论终刊⑶,漫把笄山认六盘⑷。
颠倒泾渭成底语, 于今益信说诗难。
其三
在山泉水本俱清, 鸟鼠何必浪得名⑸。
出谷非遥同枳橘⑹,浊流万古不能更。
其四
法古原非泥古人⑺,渊源圣学迥超伦。
一从垢净分明后, 二水方知面目真。
其五
纷纷毛郑梦锱渑⑻,赖有苏曹句独醒⑼。
水派河源衡帝简⑽,不须重补道元经⑾。
【作者介绍】
胡纪谟,清代潞阳(今属北京市通县)人,举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任中卫知县,后任平凉知府。
【注释】
⑴这五首诗选自《(民国)化平县志》。化平,金、民国县名。宋乾德二年(964年)析华亭县地始置安化县,治安化峡(今宁夏泾源县新民乡),属义州。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移治制胜关(今泾源县城西北四里官庄)。至道元年(995年)复徙治安化镇(安化峡改)。熙宁五年(1072年),改属渭州。熙宁七年(1074年)废制胜关,再徙县治于关地。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入金,改称化平县,属平凉府,辖今泾源县。元废。清置化平川直隶厅,民国仍改为化平县,属甘肃省。1950年改名泾源县。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
泾水在古代文化中形成了“泾清渭浊”与“泾渭分明”两个常用成语,也形成了泾水清与浊的笔讼公案。《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泾水因渭水对比才显得浑浊,泾水静止不流时也是澄清的)汉代毛亨解释的《传》曰:“泾渭相入而清浊异。”这句话可以解释成泾水清,渭水浊。也可以解释成泾水浊,渭水清。但远地的人们或只记得有名的“泾以渭浊”诗句。如:《后汉书·党锢传》:“渭以泾清,玉以砾贞。”晋潘岳《西征赋》:“清渭浊泾。”庾信《和张侍中述怀》:“木皮厚三寸,泾泥五斗浊。”但苏辙的《次韵子瞻见寄》:“衮衮河渭浊,皎皎江汉清。”元代曹伯启的《泾阳述怀》:“泾清渭浊源何异,物换星移志未酬。”又说是“泾清渭浊”。到了乾隆庚戌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读了上引苏辙与曹伯启的诗,觉得与“泾以渭浊”不符,忽然心血来潮,责令陕西巡抚(当时还没有分出甘肃省)查清。《崆峒山志》中平凉知府胡纪谟《泾源记》就是记叙这次勘察原因与经过的。庚戌(1790年)三月,经实地察看,结果是“凡泾源所注之区,无论土壤石山,具见清浅涟漪,毫无泥滓。惟入平凉,河至泾州,泾汭合流处,此百四十里中,因南北西三面山水所归,其色与泾源少异然。不过微杂尘沙,须眉难鉴而已,迥非咸阳渭河之黄流耀日者。”这五首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⑵老龙潭:为泾水之源。潭底深不可测,传说是魏征梦斩老龙王的地方,柳毅传书的故事也是发生在这里。冰壶:盛冰的玉壶。
⑶獭祭:又叫作獭祭鱼,最早出现于《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獭是一种两栖动物,喜欢吃鱼,经常将所捕到的鱼排列在岸上,从古代中国人的眼里,这情形很象是陈列祭祀的供品。所以就称之为獭祭鱼或獭祭。后因称罗列典故、堆砌成文为獭祭鱼。刊:改定。此指改定“泾浊渭清”之说。
⑷笄山:即笄头山。在甘肃平凉西,属崆峒山。《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崆峒山:亦曰笄头山”。趋其谐音而成为“鸡头山”。郦道元曰:“笄头山大陇之别名。”
⑸鸟鼠:古山名。《书·禹贡》:“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在甘肃渭源县西,渭河发源于此,山名现称鸟鼠山。浪得名:浪得虚名,随便得到这个名声。指“渭清”名声。
⑹出谷非遥同枳橘:枳(zhī),亦称“枸橘”、“臭橘”。果实黄绿色,味酸不可食,可入药。这句暗用“橘化为枳”的典故。《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比喻因环境不同而引起的变化。这句是说,泾水流出山谷并不远也变得有些浑浊,是两岸环境影响的结果。
⑺法古:遵守古人的说法。指“泾以渭浊”、“泾浊渭清”的说法。泥古:拘泥于古代成规而不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
⑻毛郑:汉代《诗经》学者大、小毛公及郑玄的并称。“大毛公”毛亨,相传是古文诗学“毛诗学”的开创者;“小毛公”毛苌,相传是古文诗学“毛诗学”传授者。郑玄,东汉经学家。因党锢事被禁,潜心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称“郑学”。锱渑:疑为“淄渑”之误。淄渑,二水名。都在山东省。相传二水味异,合则难辨,惟春秋齐国易牙能辨之。后以“淄渑”比喻合则难辨的事物。
⑼苏曹:从胡纪谟的《泾源记》看,应指宋代苏辙和元代曹伯启。
⑽帝简:此指乾隆皇帝批阅苏辙诗和元人曹伯启诗关于泾渭二源何浊何清的简扎。
⑾道元经:即北魏郦道元著的《水经注》。
评论